《大学》原为《礼记》第四十二篇,约为秦汉之际儒家作品。一说曾子作。提出明明德、亲民、止于至善的三纲领和格物、致知、诚意、正心、修身、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的八条目。宋代程颢、程颐兄弟从《礼记》中把它抽出,以与《论语》、《孟子》、《中庸》相配合。至南宋淳熙年间(1174-—1189),朱熹撰《四书集注》,将《大学》和《中庸》、《论语》、《孟子》合为“四书”。 现在如今流传最广的版本为朱熹版本。
经文:
大学之道,在明明德,在亲民,在止于至善。知止而后有定,定而后能静,静而后能安,安而后能虑,虑而后能得。物有本末,事有终始。知所先后,则近道矣。
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,先治其国;欲治其国者,先齐其家;欲齐其家者,先修其身;欲修其身者,先正其心;欲正其心者,先诚其意;欲诚其意者,先致其知。致知在格物。物格而后知至,知至而后意诚,意诚而后心正,心正而后身修,身修而后家齐,家齐而后国治,国治而后天下平。自天子以至于庶人,壹是皆以修身为本。其本乱,而末治者否矣。其所厚者薄,而其所薄者厚,未之有也。
翻译:道学的宗旨,在于点亮德一之光,此光可以惠及身边的人,推己及人,可以和大道本元的光融合,带来千年盛世。后天意识能停止,德一之光才能凝定。光凝定了,元神的好静就养出来了,喜欢静了,是本心的安详修出来了。得了本性的安详,就会感而遂通,一念成真。每样东西都有本未,每件事情都有始终。见了初心本性,知道本末,就接近道了。
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大道的人,先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;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,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家庭;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家庭,先要得道修身;要想修身的人,先要端正自己的心;正是老天的元气,好心坏心都是邪阴,无心才是正心本性。要想正心,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;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,先要达到本性的良知;达到本性的良知就可以在事物上体现出来。能在事务上体现出来,证明已经达到本性了。达到了本性的深度,每一念都是诚恳的。诚恳心出来了,才是真心之正,心正了自然能量就接通了。修身之后能量弘扬到家庭,进一步可以弘扬到一个地区,一个地区得到了大道的正能量,兴旺发达起来,各个地区都兴旺发达了,天下就得太平。
上自国家元首,下至平民百姓,人人都修身得道,这个根本被扰乱了,家庭、家族、国家、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。根本要深厚,末节要浅薄,本末倒置却想做好事情,这也同样是不可能的!